很多人没有意识到,其实在一个行业刚起步的阶段,只要你做到 60 分,就足以占据一席之地。但一旦行业成熟,情况就完全不同了。
以电商为例,早年在淘宝上开店,只要有货源、发货及时、页面还能看,哪怕只是拍几张普通商品图,也能顺利出单。然而如今的电商环境,竞争极其激烈,哪怕是卖一包纸巾,你也得懂商品结构、视觉设计、数据分析、投放策略和客服运营,否则很难活下去。
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新媒体行业。微信公众号刚兴起时,写点生活感悟、搬运干货就能轻松涨粉;短视频刚火的时候,对口型、搞笑片段随便拍也能上热门。但如今的平台逻辑已经复杂到必须提前策划选题、精剪视频、分析人群和流量数据,甚至需要团队协作才能稳定输出。
再看线下行业,比如咖啡店。早些年手冲咖啡刚开始流行时,店面只要有些 “文艺感”,味道过得去,就能吸引大量顾客打卡消费。但如今这个行业卷得极深,从豆子的产地、烘焙曲线,到拉花技术、门店设计、社群运营,每一个细节都要专业水准。
健身教练行业也是如此,过去长得壮、会几组动作编排就能带课赚钱,现在则需要营养学、运动康复、客户管理等综合能力。
手游行业更加是如此,手游兴起的那会单机类游戏还有发行商的预付款,一个产品出来只要品相不是太差,游戏元素内容完整,发行商抢着要,各种渠道都要上。你再看看现在,那有什么预付款,游戏完全由开发商研发出来,发行商都不一定要。
这就是所谓的 “职业化”:在行业草莽时期,60 分的操作者就能抢占位置;而在行业成熟期,哪怕门槛看上去不高,也必须拿出 90 分的精度和系统性才能卡位成功。最终拼的不是入行的速度,而是细节、标准化和持续进化的能力。
在行业的早期,供小于求;市场对产品的容忍度高,而随着供需关系的发生变化,供大于求了,可供消费者选择就多了,提供方就不得不绞尽脑汁、费尽心思来提升产品品质,做精细化运营等等各种职业化提升,看看这个发展趋势,这其实也是一种内卷。
大多数普通人短时间内赚到了钱,都是误打误撞进入了某个风口;而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内卷,又出现了一种现象:凭运气赚到的钱,又凭实力花掉了!